吴忠豪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二讲座笔记

本讲座是8月8日晚进行直播的,是继8月1日进行《统编教材怎么教——解读语文要素》讲座之后的跟进,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本讲座的原题目是《统编语文教材教学案例透视》,后来吴教授在直播时做了调整,改为《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上次推送讲座笔记《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一),受到读者的欢迎。本次推送(二),希望大家受益,共同提高。

三、研究语文要素,细化教学目标

解读:中、高年段老师一定要深入研究语文要素。目标其实不多,但是我们要怎么把语文要素转化成目标?吴老师回顾了上次讲座(《统编教材怎么教——解读语文要素》)所举的二个示例进行说明。

1.将语文要素细化成教学目标

示例一:《大青树下的小学》(三上)

解读:老师只有自己把语文要素研究透了,才能将语文要素细化成目标。否则就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

示例二:《蝙蝠和雷达》(四上)

解读:这里主要是从内容、写法角度提问题。文章的写作方法,效果是什么,要注意阅读时提问题。老师把教学目标细化,把语文要素细化成目标之后,才能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接下来,吴老师又举了一个示例:《祖父的园子》(五下)

解读:这个教学设计没有把语文要素落地,因为没有细化语文要素的过程。怎么去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呢?值得老师对这个语文要素深入研究和钻研。

解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到底要教会学生哪些东西呢?如果要教会,吴老师认为有这样几步:

第一步,要明白主要内容写了什么?要清楚文章表达了什么,因为思想感情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两者要搞清楚,否则学生理解不了。

第二步,要了解表达思想感情的几个维度。有些文章是说明道理的,有些是反应人的思想品质的,有的是揭示事物内在含义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写小女孩儿,而是揭示社会的意义。再如《开国大典》,揭示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含义。还有《祖父的园子》,不是写祖父,主要通过祖父的生活,揭示对祖父对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感情。

最主要的是第三步,学会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把语文要素变成教学目标,就能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让孩子认识内容和感情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话,孩子也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体会。使学生认识到不但要读懂目标,还要明白文章的思想感情。再通过单元学习,学生也就知道了读懂文章需要思考文章感情的思维习惯,且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语文要素只是指向教学目标,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把它变成可以操作的教学目标。这样细化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指向才能更加明确,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才能更加扎实。

2.在实践中领会语文学习方法

解读:那语文要素怎么实施呢?吴老师认为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一般来说,主要依靠老师的口头传授。其实,孩子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学会。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避免是成为方法归类的学习课。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天鹅的故事》。这是让学生学会讲故事方法的课例。

解读:这么长的时间来讨论怎么讲故事,大量时间都是浪费。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在实践中领会出来的。在教学中要加强的就是学生的实践。

理由:老师讲故事的方法,不是没用,问题是,每个孩子需要的学习讲故事的方法不一样。如有的孩子是分解不开;有的是讲解不具体,需要把细节讲出来;有的一开始就会讲,这样的孩子1、2、3都没有必要涉及,就是需要把故事讲的更加吸引人,这才是这类学生需要学的。所以说每个人学习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

接下来,吴老师又举了一个案例:《燕子》(三下)。这是如何培养想象能力的课例。

解读:设计者的教学环节及其吴老师的点评

1.生读完后,师让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2.师读完之后,生交流,细雨、微风、柳树。有的交流更种颜色的花开;有的说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

吴老师点评:这个环节不错,有整体感。

有的说小燕子的加入,增加了春天的的生机。

3.师点评。大家很会想象,想象得不错。

吴老师点评:这个设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yjjs.com/afhzz/7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