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IPO,投资者打新款都缴了,来一出马首富被约谈,剧情峰回路转急转直下,直接暂缓上市。可谓乐极生悲。
这是年这个魔幻年份的11月魔幻开局。
大家不要光看戏,从做趋势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已经很有黑天鹅的味道了,对未来扰动极大。
蚂蚁暂缓上市这个事情暴露了监管和蚂蚁(互联网金融)之间激烈的博弈——这也是未来国内金融领域甚至是人民币数字化领域的巨大不确定性所在。
这个暂缓上市,已经明确了要给中签投资者退款,说明不是一两周时间能够重启,态度很明确也很强硬。
首先要明确指出的是,监管强硬出手,用意不仅仅是要管,而且要强硬的快速把互联网金融这块管起来!
这一强硬手段背后是一个重要的动向:未来2-3年内,宏观杠杆格局要有一个大的变化。
要讲这个变化,不妨回顾一下年以来的企业加杠杆和大量股权投资涌现,以至于那几年被称为股权投资元年。
但好景不长,在年底,高层突然发现企业债务率过高,于是硬性要求”去杠杆“。
这样操作的结果就是,政府和企业的杠杆率在年强行刹车,而为了弥补经济增速,填补空缺的是消费——居民拿什么提振消费呢?这里靠的就是消费贷。
提振消费,利好茅台。从年的开始,茅台涨了10倍有多。
也是从年底开始,借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蚂蚁把花呗借呗这门生意悄然无息的做大了。现在我们知道,蚂蚁这门生意做得比茅台还猛,巅峰期30亿资本金就翘起了亿的业务规模,哪怕只赚1%利润,也是%的利润。
如今,”去杠杆“三年之期已到。年高峰期典型的高杠杆央企代表们的资产负债率普遍是80%以上,年末的数据普遍在75%附近,这相当于净资产负债比例从7倍以上降低到了6倍以内。
央企们安全了,地方债貌似安全了。
代价是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大幅上升。
上面这张图显示,居民部门杠杆率提升到了60%。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主要为房贷)同比增速最高,达到20.8%,是年以来的较高增速水平;居民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长18.7%,已经达到了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而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仍处于负增长区间,同比下降了11.0%。
刚刚公布的财新PMI也反映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数据上,服务业PMI达56.7,但另一个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下滑了7.2%,消费在总需求“三驾马车”中表现最弱。
综合以上数据,说明一个事实:居民真实的消费并不真正强大。
对于央妈来说,这相当于宏观杠杆按下去葫芦起了瓢,换到老百姓的角度来说,这钱,真的借不动了。
对于央妈来说,要控制杠杆率,上图两位大富豪首先得听指挥。
还记得上个月恒大上演的那出戏吗?是什么逼得许老板玩了那么一出表忠喊冤的戏呢?其背景就是对地产商严控负债的三道红线,其本质就是压制地产商继续变着花样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同样,应用到马爸爸身上,就是蚂蚁要带头纳入网贷监管,严控居民信用规模无限制扩张,毕竟,钱最终还是来自银行系统,风险还是集聚在银行系统。
在我们看来,坚定暂停蚂蚁IPO,这释放了接下来要严控居民杠杆增长的最高意志。为此,不惜叫停蚂蚁IPO,不惜得罪一众金融资本,这是更高层次宏观意志的体现。
这个政策意向,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提出来,但在这次博弈中,已经由蚂蚁不经意掀开了盖子,黑天鹅由此飞出!
我们强烈建议在接下来3年里面,大家要把这个政策意向与年的”去杠杆“等同看待,这是未来3年内的灰犀牛。
提振消费不会变,但监管的意愿很清晰——多管齐下,一方面管住大头划上红线,另一面用技术进步来大幅减少贷款流向错位的状况,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贷真的只能用作消费;其实现途径,无非是数字货币化,用合约限制行为。
蚂蚁虽然此刻被打压,但技术上的活可少不了它,未来是要天降大任的,现在让它听话守规矩,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数字货币化一定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无效信贷和泡沫信用被逐渐挤出——这相当于一次人为的紧缩,虽然数字上可能是和风细雨,但和年疫情之后的大宽松相比,肯定会让负债很大的人感到难受。
各位看官,空穴不来风。君不见,舆论上已经不再鼓吹消费主义,甚至有电商开始抵制双十一,这种风声说明了什么,已经很明显。
在这一轮大趋势里面,对于个人来说,抓住机会降低负债,扩宽和稳定可以预期的现金流,尤为重要。至于在接下来的新一轮杠杆大腾挪里面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配置,我们留到文章再讲。敬请期待。
*知势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知时局趋势,研市场良机,讲财经逻辑不容易,讲未来趋势更花心血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一键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