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叫Nina的女人决定去死
Nina到底死了没有?在“白天鹅”带着致命伤口坠入崖底并释然地领悟完美之时,影片在乐曲高潮处戛然而止。不同于《盗梦空间》的开放式结局,陀螺继续转动或倒下停止,都能为观众在银幕之外延伸出截然不同的无限联想,结局是梦境还是现实,故事讲到这里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了。对于Nina来说,是生是死也没那么重要了,因为,“黑天鹅”已经振翅而飞,她终于实现了“完美”。
《盗梦空间》男主角Cobb的执念在于梦境中逝去的爱人与现实中无法碰触的儿女,Nina的执念就显得更加自私,自私而又单纯,她就想成为“黑天鹅”。既然自己已经演绎出了完美的黑天鹅,死又何妨?相比《盗梦空间》的开放式结局,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导演达伦·阿罗洛夫斯基的留白,即使没有明确道出结局,一切也已成定局。Nina杀死Lily的幻想,仍然落到了实处,那片镜子碎片,是突破自我的象征,也是刺杀自己的凶器。
二、来自人物的惊悚
《黑天鹅》在类型片的划分中属于惊悚片,区别于恐怖片,惊悚片更强调对于角色自身的剖析。恐怖片会倾向于使用一个“他者”去恐吓将自己代入影片角色的你,而惊悚片让你感到“惊悚”的点往往来自于自我暗示,又或者是角色阴晴不定的精神状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被津津乐道的“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到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这些理论都被现代好莱坞的惊悚片、恐怖片所解构,化用到剧作和视觉表现中,其中的翘楚当属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迷魂记》《惊魂记》)、罗曼·波兰斯基(《水中刀》《惊狂记》)等等。本片导演明确表示该片的创作受到了罗曼·波兰斯基的影响,意图用充满心理暗示和超自然幻想的镜头表达了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
回溯Nina的一生,母亲为她奠定了“白”的基调。衣服永远以白色、粉色等亮色为主,房间满是毛绒绒的白色娃娃,工作是穿上白色的芭蕾舞鞋扮演纯洁善良的白天鹅,我们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有过几个男朋友,但我们知道她总是格外保守,在社交与生活上都严格地控制着自己。
电影以芭蕾舞这另一种艺术形式作为载体,建构了一个“戏中戏”的背景设定,在《天鹅湖》中,公主奥杰塔受到魔王诅咒变成天鹅,在《黑天鹅》中,Nina背负母亲未竟的芭蕾舞事业与梦想成为“天鹅”,Nina所扮演的纯洁“白天鹅”,在所指与能指上都达到了统一,影片第一幕梦境中与魔王共舞的即将受到诅咒的公主即是Nina身份和处境的投射。
在以Nina为核心的角色关系网中,母亲是制定了芭蕾舞规则的奠基者,是Nina想成为“黑天鹅”进而成为“天鹅皇后”的动机的最深层次动因。姑且用“严苛”来形容她的家教,身为单身妈妈的母亲在这一点上无所不用其极,她严格控制着Nina的一切,压抑着Nina的性格,让她变得单纯、顺从、压抑,一切的努力指向着成为最优秀的芭蕾舞者,事实上,作为舞团最优秀的白天鹅,Nina已经不负所望。然而Nina是私生女,对于母亲来说,Nina是自己芭蕾舞生涯结束的标志,也是继续她的芭蕾舞生涯的希望,是能揭开放纵过往的伤疤,也是将一切都压抑到极致的“后悔药”。对于Nina来说,代表着本能、诱惑、性欲的“黑天鹅”是那个身为女儿的自己绝不会成为的对象,但却又是在日渐衰落的芭蕾舞行业声名鹊起的唯一机会。母女二人互为对方的矛盾,既互相牵制,又彼此成全。
舞团总监Thomas和舞者Lily是Nina人生矛盾的直接参与者与故事情节的直接推动者。Thomas对Nina的认可和对于充满情欲的“黑天鹅”舞者的需要刺激着Nina寻求舞蹈和人生上的释放与转变,而放纵不羁、更可能成为“黑天鹅”的Lily有意无意成为了Nina的假想敌,被Nina当作努力想要超越的直接竞争对手。影片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Thomas和Lily对Nina的影响,伴随着人物之间的碰撞磨合,影片积累了大量的存在于Nina幻想中的超现实细节,在高潮处,Nina背后因为瘙痒而反复被抓伤的伤痕处长出了黑色的羽翼,因为练舞过度使用而受伤的脚趾黏在一起化成了脚蹼,对“天鹅皇后”位置觊觎已久的双眼变得血红,Nina在狂放肆意的连续旋转中终于蜕变成为黑天鹅。
前任“天鹅皇后”Beth在本片中出场占比并不多,但在我看来,她恰恰是除了母亲以外对Nina影响最深刻的人。在影片第一幕,Beth首先出现在舞厅外的海报上,然后出现在舞团成员的台词中,后来Nina听到化妆间内的打砸声前去观察,被Beth回怼,这个已然衰老却心怀不甘的愤怒女人出场就离场,却令人印象深刻。此时的Beth虽然开始失去往日的荣光,仍然是Nina想成为的榜样,是来自母亲的压力的一个实体,即使是顺从的Nina也会去偷她的口红,偷偷瞻仰着她的个人化妆间。
Beth终究被更年轻的Nina取代了。与她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宴会上,和Thomas站在高高阶梯上的人是Nina自己,这却无法让Nina停止惶恐和幻想,一方面她努力地与习惯压抑的自己抗争,一方面又无法真正为扮演黑天鹅而释怀。第三次见面发生在Beth的车祸后,见面之前Nina从Thomas口中得知了车祸的消息,Thomas对Beth的理解强化了对Nina的心理暗示,他说Beth的行为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阴暗面,那是她的表演能够打动人的原因,美的令人生畏,有时候可以达到“完美”。Nina看着病床上下肢近乎残废的Beth,心态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自己会不会有天也像“完美”的她一样沦落至此?
在接近演出的一天,Nina亲眼目睹Thomas和Lily发生关系。自己还没有演好黑天鹅,还是有可能被Lily取代,这时,Nina与Lily的矛盾终于激化,莫大的恐惧让Nina本能地找到Beth,第四次见面以Nina落荒而逃收场,在她的幻想中,Beth变成了自己开始自残,她开始明白在名义上取代她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自己。
三、砸碎镜面,触碰完美
舞蹈是一种仪式性行为,将芭蕾舞作为叙事主题的本片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个Nina杀死自己的仪式,而镜子作为舞者观照自身的重要道具也成为一个视觉线索反复出现在影片中,既参与叙事,也完成了隐喻。
在整个仪式的最初,母亲为Nina立起了一面镜子并告诉她,要让镜子里的人变得最完美。最初Nina认为努力演好白天鹅就能达到完美,然而Thomas告诉Nina,镜子对面还有一个黑天鹅,在演好白天鹅的同时演好黑天鹅才是真正的完美。望向镜子的Nina隐约看到了那只被压抑的黑天鹅,惶恐又矛盾,身边有取代自己的黑天鹅Lily,还有那个“完美”的“天鹅皇后”Beth,Lily是自己现在的绊脚石,Beth又预示着自己即使实现了“完美”却终将凋零的未来,镜子里被压抑的黑天鹅时而变成Lily时而又变成Beth,但终归是自己的模样。Nina终于接受了由黑天鹅诠释的完美,她打破镜子,将碎片刺向了长久以往被压抑的自己,释放出了黑天鹅,或者说用生命最后的回光返照变成了黑天鹅。在仪式的结尾,镜子碎落满地,其中一片沾满血迹,Nina死了,她所诠释的将黑白天鹅融为一体的“完美”却能永生,不会再凋零。
四、镜面破碎,是“完美”还是诅咒?
镜头反打,结束黑天鹅这一幕表演的Nina还是一个化着黑天鹅妆的正常人,舞台聚光灯却投射出那只黑天鹅的倒影,我震撼于黑天鹅振翅那一刹那风华绝代的“完美”,但我对电影如此宿命论的结局不甚满意。人类自古以来便在追求完美,大到科学或者艺术领域,小到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关于完美的论调也不绝于耳。我当然无法评判Nina在芭蕾舞中用生命实现的“完美”是否真的完美,也无法评判这样追求完美是对是错,更无法辩证地阐释完美,但我只知道Nina死于“完美”。
我理解Nina对于“黑天鹅”的执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反抗的方式却只囿于通过一段舞蹈扮演另一个角色进而释放另一个自己以达到别人认可的“完美”,这无疑是一个悲剧。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终究是以悲剧收场的,母亲没能让昙花一现的女儿实现自己的芭蕾舞梦;舞团总监没能留住一个新的“天鹅皇后”、用她和新剧本延续舞团的辉煌;Nina一直都是那只被诅咒的天鹅,不管是白天鹅还是黑天鹅,永远变不回受到诅咒之前身为人类的公主。影片的整体叙事既是有意与戏中的《天鹅湖》形成互文,又是在有意偏离现实生活中《天鹅湖》的叙事。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也是有许多版本的,在那个有着光明结局的版本中,公主和王子一起战胜诅咒,迎来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在想,Thomas对于《天鹅湖》的黑暗化大胆改编,是不是也与来自母亲的压迫一起成为诅咒,成为杀死Nina的看不见的凶器,让Nina生也“完美”,死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