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生于洪武十四年(年),从小入选内臣,曾奉命修筑开平,大宁一带城堡。燕王朱棣认为刘通是个人才,于是委为心腹,并让他收集外界情报。燕王起兵造反后,刘通随驾作战,经历了靖难之役大大小小几乎所有战斗。永乐登基后,刘通升任尚膳监左监丞。后期又随永乐北伐蒙古诸部。宣德十年,刘通病疫于镇守永平、山海等处任上。”
开始分享
—
20世界50年代,北京文物部门发掘清理了昌平区魏家窑一座明墓。根据墓志可知,该墓墓主就是是靖难之役的亲历者太监刘通。其随葬品于年入藏首都博物馆筹备处。看玉器的往后哈。
经过首博工作人员对馆藏刘通墓葬出土文物的整理,该墓葬共出土玉器、瓷器、金银器等类文物约二十余件。前几天去首博刷了下《南京到北京展》,对其中的鹘啄鹅玉带尤为喜欢,今天咱们就分享下和他相关的材料。
据首博资料记载,这套玉带由18件带铐组成,在入藏博物馆时,不知什么原因,被分别编成10个不相连的文物号。
在出土文物整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昌平魏家窑出土的文物信息集中后,再将实物进行比对,发现这件玉带铐不仅出土地点、入藏时间一致,在玉质、纹饰、做工上也完全一致,所以初步判定它们应为同一套玉带的带铐。
刘通墓出土玉带,青玉质,玉质质地细润,整套带板生动地再现了“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天鹅长颈,圆眼,双翅展开,翅上雕刻两组排列整齐、粗短的阴线,海东青似正在向下俯冲,画面立体而独具神韵。
这件玉带的断代问题上估计很多专家和玩老货的人是容易形成共识的。形制上看,明代常见玉带由三台、六桃形、两辅弼、双铊尾、七排方共20件带铐组成,刘通墓玉带铐与其不同,共有18块,其中铊尾2件,四边委角方形带铐2件,带蹀躞环(提携)玉带铐2件
蹀躞环带銙也称为提携,在带饰收藏中是一个挺好玩的细分领域,形色各异,工有繁简,题材宽泛。寓意吉祥。更是体味中古意韵的不二选择。
此种带蹀躞环(提携)的玉带年代一般早于明代,尤以金元时期比较常见。
其余半月形及长方形带铐共12件。
这张图可以体会下这种通穿内部的工艺痕迹。
明代玉带多采用在带铐的背面打牛鼻孔后用铜丝将带铐固定在带鞟上,而此套玉带中有件带铐是通过在侧面琢通穿作带穿之用。
这种侧面通穿的做法在元代比较流行,明代较少采用。
此套玉带采用“池地隐起”的技法,即外边框下压,使中间图案凸起,显得整体图案立体且具有美感。此种技法为元代所常见的技法,与明代玉带边框与纹饰在同一平面上,并采用多层透雕的技法大为不同。
“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刻画生动,毫无明清时期矫揉造作之气,整体风格质朴,极富神韵,尤其是对于天鹅的刻画更是细致精美,具有元代的典型特征,与无锡元延祐七年钱裕墓出土的玉带饰中的天鹅相似。
此带铐所刻天鹅圆眼,双翅展开,翅上刻两组粗短的阴线,脖颈细长,线条优美。一般而言,宋元时期雕刻的鸟类,翅膀发达,与身体相比,所占比例较大,至明清时期则逐渐转为体大翅小。刘通墓出土带铐所刻画天鹅亦符合这一特点。
目前这套带銙的组合方式是,首博工作人员参考了江西南昌明代宁惠王朱磐试墓出土的碧玉带和江苏南京明代东胜侯汪兴祖墓出土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的排列组合方式后排列而成。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