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声片开始,有关好莱坞歌舞片史

在北美电影吧中,吧友们对电影艺术进行了讨论,一起看看吧友们的评论吧!

歌舞片不仅仅是一种电影类型,更是一种文化,是一门独特的叙事艺术,还是一个极其重要展览明星、兜售歌曲的管道。只谈好莱坞,是担心话题一但扯远,除了红极一时的黄梅调电影、歌仔戏电影,以及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歌舞电影传统,我们还必须囊括各种不同语系、不同文化圈、不同历史背景脉络底下的种种。

有声电影发展之初

约莫在、年之间,音画同步的电影开始在好莱坞发酵,但在此之前的默片时期,电影也并非静默,而是搭配现场乐队或现场管风琴的演奏。在有声电影骤然窜起后,短短2年之内,好莱坞全面採用有声,而歌舞片自然成为最容易炫耀声音的重要类型。动听的旋律、歌曲、震天价响的踢踏舞步,都是早期有声片最吸引人的特色,电影公司礼聘综艺秀场明星,先后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短片,也彻底改写表演艺术界跑码头巡迴演出的产业结构,戏院经理不再需要请多位明星现场演出,他们甚至可以用现成的短片穿插搭配,构组成一整个晚上的娱乐杂锦大秀。

好莱坞歌舞电影的黄金岁月

到年这几年之间,好莱坞疯狂地拍摄歌舞片,长的、短的、热闹的、优雅的,各种实验,各种尝试……拍到观众都怕了,怕得大家看到AllTalking!AllSinging!AllDancing!的宣传词就倒足胃口。歌舞片狂潮却未就此平息。它虽然不至于愈演愈烈,但至少逐渐稳定下。在一般电影史书上所谓的好莱坞片厂黄金时期,以有声年代的部份计算之,大概就是年代初期到年代初期,然后再加上战旗、战后,一路到年代初期,差不多20年左右的时间,也刚好是好莱坞歌舞片稳定发展、稳定成长的阶段。它的类型特色、每家公司的品牌形象,都非常清楚。所有该实验的、该突破的,原则上都在有声时代最开始三到五年,一切抵定,接下来的持续发展,优点是一切在稳定中求进步,缺点则是成熟过头之后日渐僵化。

好莱坞歌舞片史上最无懈可击的黄金搭档──佛雷亚斯坦和琴姐罗杰斯然而在一次客串露面之后,阿斯泰尔来到雷电华公司,与同样出身百老汇(但主要栖身于歌队、舞群,小红之后有一些喜剧演出)的罗杰斯搭档,在年公映的《锦绣天》里的合作演出不知道是女二男二还是女三男三,不料一支Carioca热舞,两人额头顶额头,跳出了一片疯狂灿烂的锦绣天地。雷电华这下挖到钻石矿,立刻为两人开新戏,于是自年起,到他们约满分飞,阿斯泰尔与罗杰斯共同主演了9部作品,第一部《柳暗花明》片尾高潮模仿Carioca,以TheContinental舞步技惊全球,一举拿下首次颁发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

年代:音乐剧成为一门独步艺术年代因为二战结束一分为二,前期有大量的劳军歌舞片,后期则有更大量的欢天喜地、歌舞升平。迈入年代,来势汹汹的电视媒体,已经严重威胁向来以娱乐产业老大哥自居的电影工业,为和黑白小荧幕对抗,电影业开始迈入彩色、立体、大银幕、立体声的新纪元。歌舞再一次成为展览电影气势与进步科技的最佳管道之一,尤其,此际我们就要把话题拉回纽约百老汇了—–年底股市崩盘,随之引发全球性的恐慌,在原爆点纽约,以舞台表演为主要核心之一的娱乐产业亦随之全面重组。

-年代:掀起改编百老汇经典剧作潮流直到年代中后期,史称百老汇音乐剧的古典时期,也是最金光璀璨,名家名作接连不辍的黄金年代。这个时期累积下的诸多作品,有一大半被好莱坞相中,购买版权改拍成电影。年代彩色、立体、阔银幕、立体声的岁月,成本节节高升,电影公司在精打细算之馀,也逐渐向今日所谓的IP靠拢,来确保投资得以回本。

歌舞片在60年代面临时代的转变

年代后期,好莱坞片厂制度逐渐崩解,歌舞片这种穷极烧钱的类型,越来越难赚、越来越难拍,也越来越难拍得好。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急速变化,流行音乐产业的急速变化,一切的一切,都让歌舞片成为迟步徐行、濒临绝种的大白象,《孤雏泪》(Oliver!)的成功似乎是歌舞片的天鹅挽歌。

十年的文艺复兴年代和年代,好莱坞基本上已经不把歌舞片当成主要类型在思考、研究、推广。摇滚乐电影就是摇滚乐电影,歌星传记片就是歌星传记片,百老汇改编就是百老汇改编。此歌舞虽然仍属我们在前集文章中谈过的歌舞大概念,却再也不是大家一眼就能认出那就是、一定是,传统定义的歌舞片了。

千喜年之后:新的世纪新的发展十年文艺复兴大潮落下,期间让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尚包括麦当娜领衔主演的音乐剧改编之作《阿根廷别为我哭泣》(Evita)。跨越千禧年,《红磨坊》(MoulinRouge)以喧闹纷腾、狂喜又狂悲的风貌,打开新世纪创作者和观众的眼界,年底推出公映的百老汇改编《芝加哥》(Chicago)再接再厉,终于将歌舞片带回世人眼下。

原创声明:本文来自吧友红豆爱阿翁,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yjjs.com/afhgx/25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