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谈起舞蹈,只是觉得舞蹈可以塑形,是可以作为梦想去斗的一种爱好或是职业而已。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通过那些秀的舞蹈片段,了解到的每段舞蹈背后的故事,我开始慢慢体会到舞蹈的魅力所在。我开始能够读懂大多数肢体动作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当然,对于舞蹈的理解还是有待提高,开始明白,舞蹈,是可以作为一种说话的方式的,她能够表达出一些语言所表达不出的情感,看着舞者们在舞台上精彩绝伦的表演,想用语言表达出对于那些充沛情感的感同身受,也想用语言来描述出那种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给我带来的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震撼。我想,这就是舞蹈所带有的独一无二的特质。
下面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我对于两部中外舞蹈作品的看法: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中国舞蹈—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国妈妈》,开场的愤怒,对于侵略者暴行的仇恨,以及对于悲惨遺遇的撕心裂肺,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遗孤的出现就作为大家愤怒的发泄点,毫无疑问遭到了大家的唾弃与鄙夷,与之同时存在的一位母亲的同情也遭到了其他人的阻止。
母爱似海,大家在纠结中想要离开,一位母亲的回头立刻就让其他的母亲的母爱涌出,大家照顾这位日本遗孤,当作自己的亲女儿,一起劳作,一起生活。
那句“地里站着的是我娘”是两国的母亲和孩子之间母爱超越国界、超越阶级的最好诠释,催人泪下。最后母亲让孩子回国,不舍却又无能为力尽在简单的动作与表情中。从憎恨到接纳、养育,再到最后的送行,层层深入,母亲超越国界的大爱尽在其中。这部剧通过脸上诚恳丰富的表情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让母爱的伟大震撼每位观看者的心灵。
《天鹅之死》是巴甫洛娃的传奇之作,表现了人类与命运,死亡进行搏斗的坚韧顽强精神,表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渴望。《天鹅之死》有着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自年在俄圣彼得堡出演以来,每次演出都给人以新的感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天鹅,象征高贵、圣洁、美丽和永恒,但是《天鹅之死》表现出的却是天鹅临死之前的挣扎,在离去之时依然高傲而向往自由。生命已经走到终点,但生命力依旧顽强,天鹅在弥留之际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最后叹息的前奏,是对生命哀痛而深沉的告别。最后当天鹅倒下的时候,舞者的身体原本全身紧绷,但一下突然松懈了,让观者的心随之揪紧,不禁感叹于天鹅的坚韧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