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诗意栖居与美同行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是探讨儿童早期教育中“领域教学知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领域教学知识”(英文简称PCK),是有关教学的特有知识(Shulman,),从操作的角度,可以定义为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什么、怎么教、教谁。小班中心组一直在探究“教师如何识别和支持幼儿的美术创造行为的真实发生”,今年寒假,小班中心组的教师们在教研员陆君珍老师的带领下展开共读,为更好地推动美术教学实践补充专业知识。

诗意栖居与美同行

——《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第四章“创造美”读后感上海市浦东新区鹤沙之星幼儿园邱颖娇

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将其融入哲学思维,使“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人们的共同向往应运而生,而我也一直很喜欢这句话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是对世间万物美的享受。前一段时间借着“读书万卷”社团活动,拿起搁置在书架上许久的《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打开“创造美”章节时,豁然一念,创造美正是“诗意栖居”所描绘的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三观的形成、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那么,如何促进幼儿的艺术创造美核心经验的形成?教师又该如何支持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我继续在书中寻找答案。

01

情感满足悠然自得

什么是创造?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对儿童而言,是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讲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能力。创造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情绪反馈。正如该章节中提到,创造美的意义之一是“获得心理健康所需要的情感满足”,能对幼儿的性格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艺术本身就是奖赏,是幼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表现出来的过程,此时无需教师的“把控”与“评价”,只需欣赏与鼓励,重过程而非结果。书中举例说明幼儿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成为一位警察指挥交通”通过艺术的手段在想象世界中象征性地实现,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补偿让幼儿变得快乐。

于是,我也尝试将书中的理念转为实践:在班级阅读区中设置了一个留白区,幼儿可以将自己阅读的绘本中自己感兴趣的或者问题或者绘本故事续编等内容呈现在画纸装订的记录本上。

有一天妞妞拿着记录本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我把彩虹色的花变成什么了吗?”“什么呀?”“一座彩虹桥噢。”“彩虹桥要来做什么?”“如果又有小动物要过河,就可以走彩虹桥啦!”“真棒!”我笑着夸夸妞妞:“你的办法真不错,彩虹色的花还能变出什么来呢?下次我再瞧瞧你们的好办法哦。”

从幼儿表现来看,以“创造美”的角度出发,留白区至少推动了两点:1.诱发想象——感知是创造的源泉,借助图画书的故事情节与画面,幼儿认知经验得以拓展,并能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链接从而诱发想象,而这一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大量的感知丰富了想象的素材;2.引发创造——留白区中幼儿的“画”基于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可,是视觉语言的表达形式,是儿童内心世界情感态度的展现,是创造美的一部分。

心灵的悠然更能够珍视情感,诗意才会从心灵深处汩汩地漫溢出来。

02

柔活开放泰然自得

创造美是没有束缚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构思才能让创造美发挥至极致。书中阐述了“创造美的方式主要体现为想象与探索”,而开放性的材料和经验以及给予幼儿创造的自由(时间与空间)是探索的根本和基石。

(一)材料多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在儿童创造美核心经验发展中是很关键的一个元素。材料作为美术活动的重要工具,让幼儿从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种操作途径获取丰富的经验。“不同活动内容材料不同,同一活动内容运用多种材料,同一种工具材料的创造性使用,不同种工具材料的组合运用”,书中的这些语句乍一听拗口生涩,但略深思就发现其非常简明生动的表述了创造艺术材料运用的包罗万象。当幼儿操作开放性材料并探索基于自身兴趣的行动和想法时,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得以发展。

(二)形式多样

支持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纵览本书,关键词“柔活”跃然而出。以中班“秋天的色彩”活动为例,幼儿园中艺术创造活动形式包括:

1.美术区角自由探索观察实录——记录幼儿在区角中感知不同画笔的笔触和不同色彩的组合的实然状态,此处即是班级环境场地的柔活;

2.艺术作品感知欣赏——记录幼儿对名画的感知表达理解,此处即是语言领域与艺术领域的柔活;

3.亲子活动实践和集体教学活动链接——亲子共同将找到的秋天用各种方式记录(摄影摄像),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此处既是环境柔活,亦是“五育并举”理念的体现。

(三)互动多思

无论何种材料、何种形式,教师都必须在过程中始终基于儿童立场观察支持儿童并不断优化教育策略。书中对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的过程和特点进行了概述,并根据年龄段将创造的目的性、创造的内容和创造的方式予以梳理汇总。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首先需掌握一般规律,在这一基础上,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在一次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天鹅》的活动现场提供了非常多的材料:棉签、纸巾、胶水、颜料、水粉笔、炫彩棒、油画棒、板刷等,不仅是绘画工具,呈现方式也不同,有的是一把扇子,有的是在一个纸板箱上,有的是卡纸等。但活动现场出现了几个问题:1.部分幼儿只选择了1-2样材料进行创作。2.部分幼儿只是探索材料的运用而非创作天鹅。3.部分作品毫无天鹅的基本特征。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我们接下去思考:1.本班幼儿创造美核心经验当前水平是什么?(基于儿童立场)——很少有过添画、拓印等经验,天鹅素材不在幼儿生活经验范围。2.深度探索材料的时间和空间是否给足?(经验铺垫)——部分材料如毛笔从未使用过。找到了问题,如此便能进一步优化活动方案设计,更优质更高效的促进幼儿创造美核心经验的发展。

柔活不仅体现在活动本身,更需在师幼互动中时刻谨记。曾经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班的乐乐将画有用颜料拓印的小汽车的卡纸在白色的墙壁上来回滚动摩擦,墙壁上因此蘸上了花花绿绿的颜料。我看到后先是很生气,但还是想先跟孩子聊聊,于是我拿起乐乐的画,说:“哇,这是谁画的小汽车呀,真好看。”原来低着头不说话的乐乐马上抬起了头,眼睛亮亮的,说:“这是我画的。”“噢,这么漂亮的小汽车怎么上面有白白的灰呀,这是怎么弄的?”乐乐连忙说:“这是我在马路上开小汽车的时候不小心刮到的。”我恍然大悟,原来乐乐他并不是在捣乱,而是把墙壁想象成了小马路,他让小汽车在小马路上开。孩子是有自己想法和观点的主体,幼儿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内心世界,需要教师“柔活”教育行为才能解读他们纯净而又多彩的童心,才能真正地走近每一个孩子,行走在童心的世界,守护他们的成长。

心灵的泰然更能够海纳百川,诗意才会柔活于生活中步步践行。

03

诗意评价怡然自得

在本书“创造美”章节的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多元化评价,功能、内容与方式,结合高瞻课程中对于“创造性艺术”的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我发现创造艺术活动评价语言离不开“赏识智慧”。

幼儿有被老师赏识的内心需要,教师的评价智慧在于对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情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yjjs.com/afhzp/18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