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十个传播学考点整理

复方川芎酊治疗白癜风的效果怎样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327451.html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疫情期间,学界涌现了一大批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学术研究。而刘海龙老师却独树一帜,从病毒的角度来理解传播,脑洞不是一般的大。5月8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做客第六期“暨南云讲坛”,讨论话题是《新冠疫情引发的十个传播学话题》。为了帮助大家消化,讲座当中的相关概念都帮大家梳理好了。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简答都可以按需使用,拿走不谢,欢迎转发。1病毒传播对“传播”哲学的启示新冠病毒出现以来,开始全面向各国蔓延。如果用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病毒的传播,会带来哪些启示呢??病毒传播和信息传播有什么差异?在概念上,刘海龙老师从5个方面对人际(信息)传播和病毒传播做出了区分。人际(信息)传播的行动目的在于理解,达成意义上的一致,是一种建立关系的行为;这种关系是一种双向互惠的关系,主要手段是通过观念的改变,交流的双方互为主体和他者。而病毒传播则与之极不相同,其达成的基础是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误解,通过对自身的复制,达成物质上的一致;这种传授关系是一种单向剥削的关系,主要手段是通过暴力征服,最终否定了对方的主体性和他者性。?病毒传播的网络刘海龙老师指出,与大众传播的传播系统不同,病毒传播建立的是一种动态行动者网络,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口罩、飞沫、人、交通工具等对象都会被激活,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连接点。因此,病毒传播的目的在于建立连接。这一现实不禁让我们反思:传播的核心内容到底是内容、效果、媒介还是连接?以大众传播为例,如果按照媒介为标准,那么大众传播已经开始没落了。但如果从其他角度去衡量的话,它却并不会消失。?什么是媒介?关于这个问题,刘海龙老师列举了2种典型的观点:以人为媒介和以病毒为媒介。第一种观点将人作为载体,病毒是内容,其背后有着以人为媒的文化传统。这种观点认为,只有控制人的行动才能控制住疫情,因此实施了一种无差别的网格化管理,对所有人进行精准的监控,但这种方式会带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制度性困境。第二种观点则将病毒作为载体,病毒RNA中蕴藏的遗传信息是内容,其背后是以工具为媒的文化传统。这种观点认为,控制病毒的传播就能控制疫情。因此其首先采用的措施,便是迅速检测以做出甄别,对病毒携带者进行精准监控。但这一方式也面临着个体自由与集体生命安全的制度性困境,一旦有漏网之鱼,便会危及集体生命安全。?铭刻媒介在媒介属性方面,刘海龙老师认为,病毒除了是转录媒体(transcriptionmedia),更是一种铭刻媒体(inscriptionmedia),会在人类的身体与记忆当中留下相应的印记。对于人体而言,人体必须牺牲一部分的细胞,才能获得免疫能力以抗病毒。而对于人类而言,只有在集体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才能在文化中获得免疫。为了阐释这一点,刘海龙老师指出,病毒(virus)一词来自罗马帝国,其意思既包含了毁灭,也包含了创造。病毒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也能为后人在未来面临同样灾难之时带来警示。

补充内容

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即ANT),也称为异质建构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米歇尔·卡龙(MichelCallon)和约翰·劳(JohnLaw)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

以拉图尔、卡龙二者为代表的巴黎学派,主张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与演进都是通过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行动者、互动所组成的网络决定的。该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行动者(actor)、转义者(mediator)和网络(network),其基本思想是:科学技术实践是由多种平等的异质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从而相互建构成的网络动态过程。2病毒的隐喻和病毒作为隐喻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言,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因此病毒也离不开隐喻。以病毒的隐喻为例,其中最明显的是他者隐喻。在历来人类对疫情的描述中,都倾向于认为疫情是来源于他处,武汉病毒、中国病毒便是最好的例证。而从历史上来看,早有如此的隐喻。例如梅毒,对英国人来说,是“法国花柳病”,对巴黎人来说,是“日尔曼病”,对佛罗伦赛人来说,是“那不勒斯病”,对日本人来说,是“支那病”。

补充内容

隐喻:该概念出自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于年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系统介绍了关于隐喻的本质特征、特点、结构、分类。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暗喻另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的本质不同,但有相似之处。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我们理解人类“如何理解”的关键。

3离身的媒介化社会与在线生活由于在家隔离,我们开启了在线生活模式,身体便开始离场。由此,身体的话题被进一步推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反思身体在传播中的角色到底如何。在这方面有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究竟孰优孰劣?由于空间的区隔,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要怎么维持?而要过好在线生活,又依赖于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也引发了不同产业的媒介化转型。

补充内容

离身:离身观念一度是人们思考传播与身体问题的主流视角。一般而言,离身性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这个观念强调认知的过程仅发生于意识层面。认知科学家莱考夫(GeorgeLakoff)与约翰逊(MarkJohnson)曾经对离身观念中的身心关系进行过较为精辟的批判论述,离身意味着心智内容、实际概念,并非主要由身体形塑(shaping),或任何重要的推理内容并非通过身体给定。

4具身的居家隔离、媒介化的家庭传播与社会活动的离身相对应,居家隔离便成了具身的情景。在这一情景之中,家庭内亲密关系的强化与疏离如何把控、个人角色发生的全新变化以及媒介对空间感产生的影响,都成了我们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yjjs.com/afhzp/11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