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生态修复初见成效,大天鹅等珍禽现身

作为河北省境内的最大湖泊,白洋淀有着“华北明珠”的美誉。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起,由于气候干旱、发展粗放等原因,干淀现象频发、污染现象严重。

为此,雄安新区在设立之初,就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做新区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三年来,新区大力实施白洋淀治理和修复,推进实施了一系列治理工程,如今淀泊湖水恢复荡漾碧波,消失的鱼类鸟儿也去而复返,生态治理让白洋淀又重新焕发了“华北明珠”的光彩。

——污水治理——

曾因水质差,打渔为生的村民被迫转行

“新区设立前,有四五年的时间,淀里面的水都是酱油色的,还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好多养殖户水箱里养的鱼都被氮磷钾超标的水质给害死了。”大淀头村党支部书记赵艾乐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水区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至淀泊中,再加上经济发展,一些工厂的生产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淀区,造成了水质的持续恶化。

“我印象中,那几年是淀里水质最差的一段时间。全村多亩水面、多人,有三分之一的村民靠打渔为生,因为水质差,他们的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人都转行了。”

而今站在白洋淀边,你会发现,碧波荡漾、水质清亮的淀泊跟三年前比较,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今年67岁,在白洋淀打渔有50年了。前几年水质比较差的时候,淀里好多鱼类都灭绝了。”安新县大淀头村村民董黑小说,随着这两年白洋淀水质的好转,好多曾经消失的鱼种又回来了,“你看,这是今天捕的野生白鲢、鲫鱼,还有小虾,如今我跟老伴儿俩人,每天下网能打四五十斤鱼呢,一些十几斤的野生大鲤鱼现在也不少见。”

环境改善,现在不少村民家开了农家院

淀泊水质改善,村容村貌整洁,在让百姓生活更加舒适惬意的同时,也为大淀头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每年5月份开始,就是淀里的旅游旺季,我们村现在有不少村民家都开了农家院,村里也开设了茶楼、快艇俱乐部,旅游季一到,北京、天津,周边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到我们这儿旅游观光。碧绿的苇田、映日的红荷、醇香的淀中美食,是我们淀边水区村的招牌特色。这些都是环境改善给大家带来的‘福利’”,赵艾乐说。

从年接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以来,赵艾乐就在环境整治上下了不少工夫。“我们从年开始,就成立了保洁队,开始对村里的垃圾集中打扫、集体填埋,所以大淀头这20多年,几乎没有出现过垃圾遍地的情况。”

新区设立之后,大淀头村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村里安排了8个保洁员负责整个村子的垃圾清理。“我们村子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在3~4吨,这些垃圾都会集中运到附近的发电厂废物利用,做到日产日清。

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可以达到IV类水质

除此之外,从年起,大淀头村还开始集中治理污水,投资80多万,建了多米的污水管网,后来又建了污水处理站。

“年,新区积极推进淀区78个村污水、垃圾、厕所等一体化综合治理先行工程,村里又新建了2个污水处理站,一个日处理污水80吨,一个日处理吨。”赵艾乐介绍称,现在全村多户的污水,都经过净化处理后才会排放至淀区,“处理过后的水可以达到IV类水质。”

为了让环境保护工作在大淀头村做得更扎实,村里的小学每周都会开设一堂课,专门给孩子们讲解如何爱护环境。

同时,村里还发动90多名党员,集中学习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主题课。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不断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村的环境治理,既有制度,又有措施,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也跟上来了,大家都能意识到,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好的环境不仅会造福大淀头村,更能造福整个新区。”赵艾乐说。

——湿地修复——

实施退耕还淀,白洋淀将重现荷塘苇海

在新区南部安新县境内的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项目现场,原有的纳污坑塘、围堤围埝以及沟壑纵横的农田,现今已初步显现出“淀水林草田”的秀美模样。

“我们的项目是从年9月17日开工的,刚来的时候,可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去年这一块70%都是湿地、兼有老百姓种的玉米、水稻和一些芦苇区。”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项目技术副总工杨方介绍称,经过不到3个月的紧张施工,主体工程于年12月10日完工。“因为这个湿地的水位较高,为保证施工计划,项目部采用了‘降排水先行,网格化排水,钢板拉通运输道路’的施工方法。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天用到了辆挖掘机和渣土车同时作业。”

“到今年7月底绿化工作全部完工后,你看到的将会是不一样的景色。”杨方说,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项目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我们的项目以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恢复为总体愿景,通过实施退耕还淀,修复鸟类栖息地、台田景观,恢复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以营造水质功能稳定达标,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入淀湿地环境,从而让白洋淀重现独特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和‘华北明珠’风采。”

得益生态修复,鸟的种类明显多了起来

“我们在项目设计之初,综合考虑了现场的基底、生态水文、水质净化、动植物群落恢复、景观塑造等内容。接下来,我们会着手种植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营造尺度宜人、风景如画的滨水空间,构建健康的生态基底,打造临淀自然景观风貌,恢复唐河入淀口的生物多样性,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绿化网络,打造生态、生活、生机的自然水岸空间格局。”杨方介绍称。

“唐河入淀口的生态修复虽说时间不长,但是变化却是有目共睹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到这儿栖息的鸟的种类明显多起来了。”杨方介绍说。

“除此之外,我们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净化了湿地水体,抑制了水体内的藻类生长;通过动物生境营造、退耕还湿等措施,强化了生态净化的可持续性;通过先锋沉水植物塘工艺等措施,削减污染物浓度,从而为湿地水体的净化提供了保障。”

杨方介绍,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净化水质措施的实行,将唐河入淀口湿地打造成国内湿地水体景观生态修复的示范基地,为雄安乃至全国生态湿地的原位景观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和参考。

》》记者手记

环境状况如何,鱼类鸟儿就是晴雨表

“这是嘎鱼,这种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前几年淀里水质污染严重的时候,是看不到它的踪影的。”记者走访时,淀里的渔民告诉记者,随着白洋淀水质的好转,好多在淀里消失的野生鱼又回来了。

无独有偶,前不久,安新县一些爱鸟志愿者发现了7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大天鹅在淀里漫步觅食。跟天鹅一起“结伴而行的”还有6只河北省级保护鸟类苍鹭,18只豆雁,32只骨顶鸡,多只凤头麦鸡,多只野鸭……

这些好久不见又去而复返的鱼儿和鸟儿,是环境改善的检测员和晴雨表,水质到底有没有改善?环境到底有没有变好?它们知道。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明空

■图/韩冰

■编辑/刘军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yjjs.com/afhpz/39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