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黑天鹅》了,还是一样地感到沉重和窒息。
我给自己用垫子在地毯上铺了个床,舒服地躺在上面。但看电影的过程中,发现我的小腹一直是紧绷的。
电影中的妈妈让我感到害怕。看着她用她的控制一点点扼杀女儿。只要看到她阴沉的脸,我就有种窒息的感觉。从她身上,我很清晰地看到了“奴仆”和“皇帝”同在的两个角色。一方面,她为女儿“牺牲”了自己:为了生女儿,终止了自己的芭蕾舞事业。女儿出生后,就一心一意培养女儿:生活上,她对女儿照顾地无微不至,象个“奴仆”。精神上,她对女儿绝对控制,象个“皇帝”。她要做什么,都是“不由分说”,她认为女儿的指甲该剪了,就“不由分说”地把女儿按到椅子上坐下,开始剪,根本听不到女儿说:“我想自己剪!”女儿被选为天鹅皇后,她去买了个大蛋糕庆祝。女儿表示自己紧张,胃不舒服,不想吃。她立刻就拿起来要把蛋糕扔到垃圾筒里去,以要挟或者惩罚女儿。她成功了,女儿内疚了,觉得自己错了,表示可以吃一小块。她立刻用指头蘸了一点奶油,让女儿尝,女儿吃了的那一刻,眉头是皱起来的,但嘴上却说:“嗯,好吃!”。这个细节让我心疼和难受。多少孩子是这样被分裂的?当身体、情绪和自己受到的“应该”教育冲突时,都不得不压下情绪、忍住身体的不舒服,去迎合、讨好大人。
“奴仆”和“皇帝”也是中国父母扮演的典型角色。中国父母一方面抱怨孩子长大不大,啃老,一方面又干涉孩子的生活:你不能和那个人结婚!你不能做这个工作!与此同时,中国的孩子,一方面抱怨父母对自己的控制,一方面又理直气壮地向父母要钱要房,要求父母给自己带孩子…..这种纠结、分裂、界线不清的关系,却又被美名其曰:爱和连接。
《黑天鹅》中的女儿,用那个芭蕾舞导演的话说,就是你身上的白天鹅成分很完美:美丽、恐惧、脆弱,但我感受不到你的感情流露。你跳不出黑天鹅的力量、邪恶。从小被父母严格控制的孩子,长大了,不管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情感都是卡死的,内心都是一个恐惧、脆弱的小孩,体验不到成功和喜悦。
看到后面,当女儿终于有力量反抗母亲时(或许是在她的幻想中),一方面,感到扬眉吐气、为女儿高兴,另一方面,又很心疼母亲,她的世界坍塌了…….
最后,当女儿跳完了《天鹅湖》,因受伤而昏过去时,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刚才是完美的,我做到了。”感到好心酸。她从小就被要求“完美”,她一辈子追求的也是“完美”。“要完美”比自己的存在、生命都重要!
唉!一声叹息!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
只需要被接纳同理倾听陪伴
感谢您对秋宁生心理的支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