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台北的一夜如果说大厦是台湾人的地理坐标,那么遍布全台的连锁书局—诚品书店可以称之为台湾人的精神坐标。今日的诚品已经成为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在诚品系中有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那就是坐落在台北市中心敦化南路上的诚品敦南店。这里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亮起了台湾人精神追求的明火。曾几何时,阅读在大陆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不是因为阅读有多难,而是因为太多电子化、碎片化的信息大面积取代了深度的纸质阅读。中国人每一年的阅读量跟世界主要国家的对比中每每垫底,跟这种缺乏深度阅读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大量的书店在日益拔高的楼群里销声匿迹,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等待我们的是可以预见的是精神沙化。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必将造就一个极度不平衡的心理世界,而阅读是精神重获平衡的重要入口,可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放弃。手机阅读更像是可口可乐,越喝越渴,越渴越喝。而纸质阅读则像一瓶水,不贵但真的解渴。如果你真的热爱自己的生命,远离纸质阅读是一个糟糕的状态,手机的世界里培养不出想象力和理解力。而生活的品质恰恰需要这两种元素。互联网时代,喧嚣无处不在,能让你的心静下来的方式越来越少,纸质阅读是硕果仅存的好用不贵之选。宝岛台湾,作为祖国三大岛屿之一,有很多让大陆人流连的盛景,比如风光独具的湖光山色。比如风味独具的宝岛果实。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诚品夜读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个版本的旅行攻略地图里,成为一种难得一见的文化现象。那么在诚品夜读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走进诚品书店,第一感觉是舒服。这种舒服不知由来,散布其间的读者都相当的安静。大家都旁若无人的挑选、阅读自己可心的文字。淡淡的舒缓的音乐偶有流出,更显得一种动态的宁静。是呀,书店是人们追求精神宁静的道场,如果阅读可以看作是一种宗教的话。在诚品里面有大量专门用来阅读的书桌,书店里面的图书可以尽数拿来阅读。说实话,这样好的阅读环境,你不需要付钱去换,它就那样真实的存在着。据说诚品书店从创业到第十五个年头才实现盈利,连续亏损十五年还依然敢于坚持,这就是诚品,这就是一种价值。诚品书店很干净也很整洁。这让身处其中的阅读者受到一种无形的熏陶。其实,我们在生活的创造中,干净整洁不仅仅是着装上的诉求,更是精神上的诉求。人很多时候的苦痛就是因为精神上缺乏干净整洁。人吃五谷杂粮,久了,身体里都肯会有各种杂质的人累积,需要排出体外去。精神上也具有相同的道理,精神世界的神清气朗的获得,阅读绝对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凭借。人虽然借助肉体而活,但是人活的更多的是精神,精神愉悦是活的有样的前提,而阅读可以帮助实现这样的愉悦。让灵魂不再缺氧晕厥。站在书店一角对窗外打量。每一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角落可以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城市需要灯火来说明它存在的价值。人同样也需要。人都有迷茫的时候,灯火可以给人以希望。其实人的精神就像一盏油灯,你需要不定时的在灯盏中加入燃料,不定时的拨一拨,昏暗瞬间启明。人难道不就是这样活着吗?人用手拨动捻子的时候需要工具,那么书就是你拨动心灯的工具。很多时候,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更可以是一个家庭的生活内容。在诚品,秦关偶遇了一起阅读的母子三人。这来自马拉西亚的母子三人是诚品角落里组合式阅读的一个代表。我们今天的为人父母者,能有多少带着孩子一起阅读的。其实带着孩子一起阅读是亲子时光里最美的一幕,远远胜过父母一边玩手机,扔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平板在一旁玩电子的场景。夜幕降下,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能够陪着孩子阅读,这样的夜晚是美好的,这样的教育胜过所谓名牌吃穿名牌培训班所包裹的童年。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呢内心是充盈的。说说诚品里面的灯,书店的角落散布着这样的灯,造型别致,光线暖心。这样的灯让子夜的时光有一种静谧的美。其实,我们今天的生活至少从物质上来讲是不缺的。只是欲壑难填。我们试图用更好的物质告诉别人告诉自己:哥们还不错。其实错了。用不断满足欲望来填补欲望,最多是扬汤止沸,消停不了多会。不要为不阅读找任何理由,什么工作忙呀没时间呀,这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在人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前,阅读更有机会让人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好啦,《查令十字路84号》,就它了。我的台北一夜就在这本书中完成。之所以选这本,一则因为这个作者;二则因为这个译者。尤其译者陈建铭,曾经是诚品的一个店员,从书店店员到名著译者,很多时候,当你足够想做一件事,你一定能把它做成。其实不只是阅读,很多事,很多时候,只要你足够想做,只要你的想法是基于一个对世界善意的发愿,你会发现,你能走过恐惧营造的困局,踩出一片新天。世界再大,也有你的脚抵达的时候。贰?高雄的街角走在高雄的街头,最显然的是:没有围墙的学校。这是让人感触最深的。我们的学校何止围墙,简直就是围城。结果呢,我们培养了只能考试的刷卷神器,一代一代乐此不疲。而岛屿上的人对于教育的认知启人深思,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全社会都有责任教育下一代。于是孩子从小就有机会被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高素质公民。我们培养了一代代缺乏起码社会素养的所谓精英,利己主义泛滥成灾,社会和谐至少延后几代人才能到来,易粪相食,舍我其谁。穿梭在高雄的地下,地铁设计也足够引人瞩目。有这么几个细节让我明白什么是对人的尊重。第一电梯的黄线,代表了秩序和效率,第二预留的门位为以后扩容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第三,残疾人专用车厢代表了对残障人士的关爱,第四,车厢除了干净还有安静。台湾人口两千三百万,摩托车拥有量一千七百万,这是一个机车的世界。俊男靓女骑车在街头很靓很赞,好多年以前的汽车依然在用,豪车不多见,交通很有秩序,机车从来不见上锁,甚至头盔也放在车上。不上锁的机车带给人的是不设防的信任。六合观光夜市是高雄针对大陆游客的夜市,在六合路,白天做马路,傍晚封路做夜市,最大的一个特点地上很脏,和周围干净的街区对比鲜明,作为一个从此地经过的大陆人,的确汗颜。回到酒店,时间已经是凌晨一点,从房间的窗户望出去,一间开在街角的便利店依然在营业。这是台湾最大的一家叫7ELEVEN连锁便利店的普通一间,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不间断营业的意思,事实上现在是24小时营业了,不仅仅可以买东西,集合了收发邮件快递,取钱,交水电费甚至有些还有干净的厕所,凡事生活需要的小事很多可以在便利店搞定,问题是分布及其广,街角随处可见。类似的还有全家等其他三家大的连锁。把市民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城市永远是便利的。叁?强人的暮年《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人注:“迟,晚也……而君不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也。”士林官邸,因为蒋宋美玲夫妇的一生传奇注定不会只是一栋房子。这方静雅之地,三面屏山,草木丰茂,亦东亦西,中美合璧。昔日宫闱禁地,今日百姓问足。踏在士林官邸内的楼梯上,心中不免遐思,这是踩进了历史了么?士林官邸名声在外,步履其间,却发现并不奢华。楼宇内的布局和陈设,浸透着极简之美。大美至简,这是历经世事后的返璞。《道德经》讲“大方无隅,大音希声。”这是中华文化基本的审美内核。士林官邸里的方寸之地其意尽彰。居所从来都透着主人的品味,女主人蒋宋美龄的旨趣尽染于这栋不大的二层小楼。历史不能只在书卷上。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也好,铩羽而归也罢。英雄也是有家的。脚下的这一方园林,承载了一对夫妻近三十年的时光。三十年,可看一代稚子而立;三十年,可观一条大河西东。在这三十年的岁月里,多少王公贵戚在这里举杯,多少夫妻相伴的午后在窗外的草坪上定格。从两蒋灵柩的镜湖暂厝,可以想见曾经执九州牛耳的天地英雄委身这弹丸孤岛,心中有多少不甘。往事如烟,多少辛酸也做前朝故事散;世事无常,昔日伉俪更是江河万里遥。蒋宋的婚姻历来为书家的谈资。“中美合作”之说更是坊间流传的揶揄。其实,他们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当初,如果没有蒋中正,宋美龄很可能会去成就另一个叫张学良的一世英名。即便未如此,如果不是宋美龄庇护,张学良在后来的岁月里也不会安然天寿。宋家的姊妹是只嫁英雄的。即便是爱钱的孔宋霭龄,也嫁给了孔子的七十五孙。姐姐庆龄不顾父亲的下跪毅然嫁给自己心中的英雄。妹妹美玲也不会让自己的眼力差到哪里去。那时的蒋中正在党内算不上一等一的风流倜傥,即便跟你那个写就“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相比,无论才与貌也是天地悬殊。在这英杰辈出的民国里,宋美龄还是慧眼独具,把绣球许给了时下并不怎么出色的蒋中正。再说说蒋,也曾放荡不羁,上海滩十里洋场,声色犬马,浪迹半生。在老家与旧时婚姻里的原配生完小蒋,又疯狂的追求陈洁如。15岁的陈洁如嫁给34岁的老蒋后的第一件糗事便是给陈洁如传染了一身花柳病,被丈母娘追着骂。曾经的蒋也如百姓一般过。大国重器自古不拘小节,凤舞九天始知曾经慧眼。蒋宋的相遇,是传奇成就传奇,是男英雄和女豪杰的惺惺相惜,彼此成就。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士林官邸一角的唱机上,依旧播放着当年蒋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讲时的录音,这跨越时空的声音似乎向后人诉说着当年,历史从来不止在书本上。走出士林官邸的这栋小楼,碎步在蒋宋曾经每日信步的花园中。我脑海中有一个个深深的感触:这两位史书级的人物,曾经优渥九州,何等的尊贵和荣华,什么样的富贵不曾见过,但是伴随他们余生的居所却没有丝毫的奢侈和浮华。他们的生活给我们普通人的启示在哪呢?我们今天的焦虑、浮躁、攀比、失落。生活里太多的炫富和攀比,什么是富有?富就是福么?其实人在没有的时候才会这样子,大楼的高度和内心精神的高度不见得成正比。好的生活是平和的,居简的。它承载的是你自己对自我生命的舒适度,而不是给别人看的。肆?岛屿上的路标儒家讲究什么?讲究礼义仁智信,称为五常;讲究温良恭俭让,称为五德;讲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称为八目。无论是五常还是五德还是八目,都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完成精神塑造的活的灵魂。这些中国人花费至少两千年建立起来的东西,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面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十年文革,真正的伤筋动骨了。今天我们在中国梦的雄心下寻找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一种人的精神回归。那二十四个字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人离开精神世界的稳定是很可怕的,物质越是丰富这个问题越凸显。台湾在文化上与大陆同根同种,同气连枝。今天我们就找一个文化的枝叶——路,从路说开去。行走在台湾,路是一大特色。台湾的路不在其形而在其名。无论是像台北、高雄一样的大都会,还是如南投、花莲一般的小城市,甚至在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无一例外,在道路的命名上都散发着儒家文化的精神。你可以在忠勇路的转角,拐进龙吟街。走在行善路上,你会脑海里会被善这个字眼牵动一二,一拐弯你发现了至善路,“止于至善”这个书本上的词汇被路标再次提醒。经过明诚路,你发现有一个叫仁孝中学的匾额在你的目侧出现。信步在仰德大道上,旁边横着一条至德路,再走几步开去,龙华路又映入眼帘。驻足在干净整洁的立仁路口,仁义高中旁的参天秀木让你想到仁义不也是精神世界的参天秀木么······这让也让我想到了西安的路。作为中国的文化之都,西安不缺路。但是同样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的路名在文化上太过懒惰。南郊有条科技路,能从科技一路科技到八路去;北郊有条凤城路,能从凤城一路凤城到十二路去,不是三环挡着,能凤城到二十路去。城市的设计者缺乏一种文化的匠心,这是一个让人遗憾的存在,看看《长安十二时辰》里一个又一个的坊名,地面上的路羞愧了地下被黄土封存的曾经走过的路。台湾道路的取名,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系统化的将中华文化中塑造人的杰出语慧散布到台湾的大小路径上去。这些树立在街角,体系化的慧语路名,构成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学校。人不在家的时候,大抵在路上。出门可以不带书本,但不会不看路标。每一天行走在这样意蕴别具的路网中,人的心就逐渐找到了回家的方向。这是一种无教之教,是润人心灵的有心之柳。这样用心苦良的路网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久居其间,浸染其性,人的精神塑造成于无形。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作者?秦关秦关慕雪
您的赞赏是对作者的莫大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