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读后李卫广在有秩序的世界中认识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时不时地提到“黑天鹅”三个字,比如美国年的事件、年的次贷危机、年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年特朗普竞选总统失败;比如日本年的地震;国内的黑天鹅事件比如年光大“乌龙指”事件;年证券市场暴跌事件;年的冠状病毒流行事件。像此类的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一书的作者塔勒布归纳了三个特点:第一,事件发生在预期之外;第二,会产生极端影响;第三,事后人们可以寻找各种理由去解释它,让它看起来可以预测。用黑天鹅来说明此类事件源于17世纪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观念不可动摇,直到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之后,这个观念崩塌了。本书中提到的黑天鹅事件,实际上不仅指负面黑天鹅事件,还有正面黑天鹅事件。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过程,本来是设置了去印度的航线,却意外地到达了美洲;贝尔实验室两名天文学家发现天线有噪声,以为是鸟粪导致,于是爬到天线去找鸟粪,但最终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在化学中,苯环结构的发现,实际上也是那位化学家做的一个梦给予了启示,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尾巴,并且不停旋转。现在回到书中的内容,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地思考随机事件,通过他诸多亲身经历的事件,以及设计的一些实验,在略显散乱的叙述中,实际上在层层递进地在告诉我们“黑天鹅”事件形成的过程及原因。作者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把一张模糊的消火栓图片,模糊到人们无法认出图片上是什么,给两组人看。对其中一组,分十次逐渐提高图片清晰度,对另一组分五次提高清晰度。在两组人看到相同清晰度图片的时候停下来。结果是经过较少中间步骤的那一组能更快递辨认出消火栓。这意味着,(在同样模糊的情况下)人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就会形成越多的假设,结论就越糟糕。他们看到了更多的随即噪点并将其当成了信息。由此推及,每小时收听广播新闻比阅读周刊要糟糕得多,因为较长时间间隔能够过滤掉一些信息。这样看来,好像为如下说法找到了证明:应该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左右思想。所以说日常经营的琐碎知识可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拿到证券市场上,很多人整天盯着指数、盯着价格的变动,于是心绪也随之波动,一有点风吹草动总是显得很亢奋,实际上就是受到了很多噪点影响,当成了信息。而对于价值投资者,并不怎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yjjs.com/afhgx/31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