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舞蹈学班《丝路花雨》
观后感优秀范例
级舞蹈学班陈华钰
千丝万缕,紧紧相连
——浅谈舞剧《丝路花雨》
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
年3月27日,我们有幸参与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观赏了《丝路花雨》在山东艺术学院的专场演出,这部经典舞剧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善良淳朴的神笔张和英娘为救助外国商人,所发生的悲欢离合,友人生死相助、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
狂风飞过,敦煌画工神笔张救起了昏死过去的波斯商人伊努斯,而神笔张的女儿英娘却被恶霸窦虎抢走,沦为舞伎,伊努斯为报恩赎回了英娘。
其中在莫高窟里,神笔张对照着女儿的身姿描绘敦煌舞的形象时,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执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而神笔张的做法,是肯定敦煌舞自身的价值,以至于舞剧的最后宁死也要紧紧握住手中的笔,“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如此坚定文化自信,值得所有人尊敬。
市令在壁画上看到婀娜舞姿的英娘,想招为官伎,情急之下,神笔张把女儿托付给伊努斯,后来伊努斯奉命率商队使唐,英娘也随队回到祖国,市令途中拦截商队,神笔张点燃烽火救下商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正如剧中表现的那样,父女二人和丝路上外国友人的深厚情谊,将丝路风情和敦煌文化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古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动商贸往来,打开了中西之间的交通,从此中国与西方及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迅速发展,“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这突破了地域文化政治所束缚的西行,为今天的“一带一路”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丝路花雨》好似一名特殊的文化使者,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一带一路”帮助了大批项目建设,包括帮助周边国家铁路、公路的建设;和东盟自贸区的谈判;主导筹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年9月分别在敦煌和西安召开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和“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发展丝绸之路,是为了开辟出口市场,消化产能;保护我国沿海资源;开展多边合作的契机,摆脱了以美国为首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一带一路”的提出,构建了以中国为主导的合作框架,不再像原来一样依附于大国,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带一路”不管对我国还是其他国家,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丝路花雨》它是一曲中外友谊的颂歌,弘扬了丝绸之路“友好通商、互惠共融”的传统友谊,它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艺术形象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辉煌景象。
结合《丝路花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也是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数千年以来,古人所秉持的信念从未改变,在《大道之行也》中提出了大同社会的说法,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互相尊重、平等相处”,世界发展,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世界才能发展。
这次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让人从中感受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舞蹈美学的魅力,舞剧其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中国舞蹈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级舞蹈学班姜馨涵
以古观今,追源创新
——浅谈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汉通丝绸之路,唐接四方之宾客,这条盛世繁华之路,是独一无二的华夏之路。我在想,是否是有一双手,摩挲着漫天黄沙,引领世人走向这承载着光辉的远路......
中国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创作题材的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以唐朝的丝绸之路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舞剧创者们坚守在大漠深处,对敦煌的几千尊佛像、几万平方米的壁画进行了艺术采风,赋予这些肃静的古代壁画、雕塑生命力,展现了敦煌莫高窟神秘的艺术魅力。这部在年出现在我国的艺术舞台上的作品,为低迷发展的舞剧创作带来了新的动力。
在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我有幸欣赏到这部舞剧《丝路花雨》。早就耳闻这部民族舞剧被誉为“中国舞剧史上的里程碑”和“东方《天鹅湖》”。这一次,《丝路花雨》再现经典,以崭新的容貌进入观众的视野。
这是一个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善良淳朴的中国父女为救助外国商人,发生的父女二人悲欢离合,外国友人生死相助,患难与共的故事。繁华盛世,丝路花雨。绵绵长路上踩下中外和谐友谊的脚印,驼铃声声中奏响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在这部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舞剧中,友谊与和平的主题映射着不可比拟艺术文化价值。
舞剧《丝路花雨》融合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从作品的舞律、构图还是舞服、舞美,以及舞台时空感的呈现,无一不使整个舞剧都更具生命力与震撼的感染力。
在舞剧片段中,融合了中国古典舞、敦煌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这就是舞剧所能出色表达情感的特点,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各地代表舞蹈的演绎,突出和平友谊,各国之间友好发展的重大主题,这即是创作者们对生活即个人情感的升华。
“思路绵绵传友谊,花雨缤纷舞彩虹”,在这条承载着艰辛汗水与泪水的丝路上,我不仅看见了它所诉说的过往,还看见了一种穿越历史,与时俱进的精神。
如今,“一带一路”重写大唐盛世。多年前天下长安,盛世中国,丝绸之路是大唐的荣耀。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再次将亚欧非连接成线,覆盖成网。我们通过追溯历史的痕迹,让光辉再次闪耀!这是属于拓荒者的未来,属于创新者的未来。
丘吉尔曾说,“你向后看得越远,就能向前看得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承载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精神的根基。习近平主席曾说,一个忘记自己来路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路的民族,对历史的铭记思考就意味着对未来的开拓。而当下,处于时间节点的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看那璀璨的文明。更应该牢记我们的历史使命,弘扬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文化的精髓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
《丝路花雨》这部优秀的舞剧,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很好的发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让无尽的力量在这条伟大的路上生生不息!
这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我感受到在这样一个富有艺术魅力的平台上,“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力量。绝不夸张地说,每一位中国人都应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时间的齿轮呼呼转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现代化的今天重新闪耀。“一带一路”,它从没忘记自己的初心,如今中国梦带领中国快速发展,一带一路造福亚洲欧洲,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飞速进步,科技开始全面自主,军事得到加强,中国这头狮子早已苏醒,让世界开始聆听他的声音!
以古观今,驼铃古道经千年化作“一带一路”浴火重生,过往的路已如此清晰,向前的路已如此坚定。向后看,向前走的路变更远,我们就是拥有向前走的民族底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明白历史的厚重,才看见未来的征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凌当空,一览众山小!
级舞蹈学班唐静
一首永不落幕的礼赞之歌
——浅析舞剧《丝路花雨》
年,一部被誉为“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大型民族舞剧诞生了,它就是由甘肃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时隔40年,这部以丝绸之路为故事背景的舞剧在今天又被重新复排,深深地体现了习总书记“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新时代,新起点,新风貌,舞剧《丝路花雨》的经典重现,不仅仅是对古时中外商贸往来友好交往历史的礼赞,更是站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对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寄予再次迸发出新的火花的厚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先生如是说。诚如此言,对于舞蹈艺术来说,越是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越是能在世界舞蹈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世界舞蹈艺术的多元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珍贵素材。起初,舞剧《丝路花雨》的首创剧组在各个专家、学者的帮助之下,深挖莫高窟中的壁画、各种出土文物中的人物形象,从提炼静态的舞蹈造型,到探索其舞蹈的动作过程和路线,进一步的研究出了敦煌舞的S形曲线运动规律,最后一步步的“复活”出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一套敦煌舞特有的舞蹈语汇体系,使得舞剧《丝路花雨》充满了浓郁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这必须建立在对自身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在仅有的文字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大胆锐意的进行从无到有创造的创新精神。
特别是剧中最著名的片段“反弹琵琶”,编创人员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取材,巧妙的构思并创造了英娘双臂反别在背后手持琵琶的造型,神奇曼妙,耐人寻味,如今已成为敦煌舞蹈的一个标示性舞姿。但《丝路花雨》不仅仅是一部展现敦煌风采的民族舞剧,更是中外各民族间友好交流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舞剧中,编导加入了大量具有异域风情的舞蹈动作元素,如新疆舞、波斯舞、印度舞以及土耳其舞等等。这些各具风格特点的舞蹈片段出现在舞剧当中并不显突兀,反而与“丝绸之路”的主题相得益彰,显示出了编导不俗的构思能力。
《丝路花雨》作为中国经典舞剧之一,其成功不仅在于成功复活了敦煌壁画和唐代舞蹈,还有舞剧结构、舞美灯光、音乐与情节的有机统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成就了这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今年,意大利与中国签署政府间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中法启动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基金,合力打造中法“一带一路”合作支点﹔中摩领导人认真探讨了摩纳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同中方开展多种形式合作的相关事宜﹔德国、欧盟领导人在巴黎与中方会晤时对共建“一带一路”显示出积极姿态……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瞄准各国共同愿望,铺就一条人类社会相遇相知、发展共赢之路。《丝路花雨》正是打开了人们的世界格局,使人们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城一国一民族,展现了过去各民族友好交流的美好历史,也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理想蓝图,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它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歌颂和平的永恒主题折服了中外各国的友人,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丝路花雨》无疑是一篇永不落幕的和平赞歌。
级舞蹈学班孔丹妮
丝路传友谊,花雨延千秋
——观《丝路花雨》有感
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有幸亲眼观到在中国和世界舞坛上享有较高美誉和盛名的《丝路花雨》,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千年前中外国家间互利共赢,合作包容的深厚友谊。
舞剧以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题材,以和平友谊为主题,通过敦煌画工神笔张、女儿英娘和波斯商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形象的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歌颂了劳动人民创造敦煌文化的光辉艺术形象和中外人民友谊源远流长的故事。
舞剧的开始,神笔张于狂风四起的沙漠中救起晕倒的伊努斯,而女儿英娘却被恶霸窦虎掳走逼为歌舞伎,伊努斯寻为报恩破财为英娘赎身。从父女二人于丝路上与波斯商人结下深厚情谊,到后来伊努斯与节度使结下商使协定,古时逐渐发展的包容与合作邦交政策为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构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中外人民深厚友谊的主题,而这一主题又恰好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深刻体现这部舞剧所内涵的历史思想价值。
而神笔张观看英娘的曼妙舞姿后,在莫高窟描绘壁画的舞段使人不禁想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神笔张坚持以英娘的敦煌舞姿为原型绘制壁画,直至最后紧握画笔死去,也是对本民族特有艺术文化的一种坚持与肯定。
舞剧《丝路花雨》不仅仅是改革开放初期舞蹈工作者突破了只从戏曲舞蹈提炼素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