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金矿你唇上的血和蜜

白癜风患者生命的灯塔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204335.html

(向上滑动启阅)

致观众:

去年,英国著名摇滚音乐家DavidBowie因肺癌去世。许多人在缅怀他的同时,也追忆起了那个在一众乐迷心中摇滚乐最伟大的年代。《天鹅绒金矿》就是一部以DavidBowie、LouReed和IggyPop等著名摇滚先锋为原型的音乐电影。讲述了一段已经流逝的风云人物之间的曲折故事,和他们的情感纠葛。尽管题材选取颇为大胆,涉及到双性恋、异装癖等,大量的情色戏场面也令人咋舌,但影片却将优雅与野性融合的恰到好处。相较于另一部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电影——《迷墙》,给人以非常直接、强烈的震撼和感官刺激。这部电影则更倾向于用诗意、唯美的方式来叙述表达。

在色彩绚烂的街头,充斥着奢华优美的天鹅绒和源源不断的音乐金矿。重金属光泽与金边黑色花纹式样的羽毛交相辉映的晚上,云朵中露天的巴洛克宫殿里,回荡着天籁般自由的声音。从摇篮再轮回到摇篮,电影圆了我们一个星空下的梦。

BackInBlack·回到黑暗

“历史就像远去的灰尘,是一部帝王史,一切忘却的东西飘挂在过去的黑暗梦中,威胁着要回来……”

70年代,是摇滚乐史上最为华丽的时代。前卫、激进、妖艳、性感等各种元素被大胆地融入在歌曲和表演中,形成独特的摇滚流派,华丽摇滚(GlamRock/GlitterRock)运动开始出现。

请输入标题bcdef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影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进行推动和发展,记者阿瑟(克里斯蒂安·贝尔饰)受命调查十年前华丽摇滚的天王巨星布莱恩·斯莱德(乔纳森·莱斯·梅耶斯饰)在一次枪击事件后销声匿迹的真相,在调查中史阿瑟仿佛又回到自己紫色的青春岁月,并发现了一个发生在摇滚风云人物之间的曲折故事。

点点星空,飞碟划过,在俯拍镜头营造的旷远深邃中,时空流转。影片以超现实主义的氛围开头,把一个伟大的名字与摇滚乐联系到一起:奥斯卡.王尔德。这个才华与性取向共同闻名天下的爱尔兰作家,影片把他的降生描绘成天外来客般传奇。更将一枚绿色的宝石胸针,作为王尔德灵魂的寄托,之后贯穿在整部电影之中,似乎是在象征着叛逆天才的延续。

导演将王尔德与一百年之后的那唱摇滚革命联系起来,似乎是在肯定后者所包含的唯美倾向,承袭了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调。同时也预示着那群人将会有和王尔德相同的命运——注定成为不会被大众接受的异类。

Revolver·左轮手枪

“世界因你而改变,因为你是象牙和黄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线将重写历史。”

我十分喜欢豆瓣上

狠狠红对这个影片写的影评的标题——“你的唇上有血有蜜。”

“你的唇上有血有蜜,穿三千万根羽毛织成的大衣上街且毫无预兆的哭泣,脆弱和乖戾的天才们。”

在我看来“血和蜜”不仅象征着脆弱和乖戾,也代表着对于释放内心欲望的一种渴望、积郁之后爆发的快乐。对于暴烈的青春如烟花般绽放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压抑已久的欲望最先在“性”上得以释放。

这场性的革命在影片开始就有预示

——年幼的王尔德在阴暗的房间里,用鲜血涂抹着嘴唇,暗示着如幼童般,最初的朦胧的欲向正在显现。

影片毫不遮掩地呈现着当时人们对性的大胆表露。异装癖、滥交,和舞台上充满性暗示或赤裸裸性挑逗的动作。在那样一个人人假扮双性恋的时代,布莱恩成为了年轻人的领袖,他说要改变世界,因此他带来了一场革命,一场性爱革命。他自信的站在高高在上的重心,亲吻着男人与女人,身着华服、浓妆艳抹、声嘶力竭、鬼魅无比。男性骨子里的那份妖娆,健美的身体,的确是力量与美的天作之合。这种美学诱惑,曾在古希腊时期泛滥。这体现了影片对男性肉体的赞美与崇拜,也契合了片中几位男性主角之间复杂暧昧的同性情感的元素。

有王尔德最唯美的新人伦作为铺垫,有时代精神保驾护航,两位主角布莱恩和库尔特(伊万·麦克格雷格饰)的源于才华的相互渴慕变得十分顺理成章。影片运用了许多象征与梦幻来表现爱情,画面的色调始终保持绚烂浓烈的饱和状态。当表现两位主角的爱情时,色彩变得恬淡、明丽起来,就像在欣赏波澜壮阔的油画时,意外发现了一张色泽签单的水彩风景画。

虽然被贴上了同性的标签,但影片绝不仅是为了将它当做一个噱头,讲一个BL的故事。乐迷们都很清楚,这是在影射“变色龙”大卫·鲍伊和“朋克之父”伊基·波普的故事,但影片中着重反应出来的是对那个伟大年代诞生出的摇滚乐带给年青一代的狂热。就这点来说,它也是一部怀旧电影,表达的是对那摇滚史上不可忽视的十年的怀念。

AppetiteForDestruction·毁灭的欲望

“因为摇滚是一个妓女,应该化妆喷香水。音乐是面具,而我云裳羽衣。”

音乐史上有个很著名的“27俱乐部”,它由一群过世时为27岁的伟大的摇滚和蓝调音乐家所组成。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陨落,而纵观他们的人生,又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同点,那就是——对欲望毫不掩饰的追求。

影片中的主角们也一样,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原始、蛮夷的酒神精神。它逼近本质,追求忘我之境,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

浓重的眼影,闪烁的亮片。魅惑的紫和迷醉的绿,寂寞的高跟鞋。全然的忘我,只遵循着本能行事。

这一状态,在我看来,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尼采式的术语:迷狂。

影片开头男主被“枪杀”的那个片段:漫天飞舞的天鹅绒,男主角身着银色的亮衫,画着夸张的妆容,浑身闪烁着欲念,在舞台上逡巡,环顾。仿佛这个舞台、剧院,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领地,世人都是他的仆人,甘心的臣服在他的脚下。

橘红色的眼影,浓烈,妖丽,斜飞入鬓,杀机四伏。镜头的晃动,音乐的变化和之前的新闻报道(他预感到自己会在舞台上被暗杀),使不安的气氛在空气中蔓延,仿佛预示着什么的来临。

一声枪响,他倒在了铺满了整个舞台的天鹅绒上,华丽的服饰中不断渗出鲜红的血液。周围飘散着结拜的天鹅绒,这个画面,悲怆而又神圣。

这也是为什么,

摇滚乐总是有种致命般的吸引力。

真正的美,多多少少带点魔意,

令人有芒刺在背的不安。

《源氏物语》中,桐壶天皇就曾因爱子光源氏过分的美丽,而下令各处寺院诵经,为其消除魔障。

因为美与毁灭仅一步之遥,这是美之为美的宿命。

TheNextDay·下一天

巴赞曾把电影比作窗户,

在我看来,音乐也是电影的窗户。

它丰富了电影的语言,延展了它要表达的内容,加深了它传递的情感。我们看的不是窗户上的窗花儿,而是透过窗户看到了外面的真正的世界。

同样,开出什么样的花,

也往往取决于那个孕育它的土地。

“曾经有一片无名土地,充满了奇怪的花还有优雅的香气,这是一个充满欢乐之梦的土地,一个万物完美而又沉迷的土地。”

这是影片开始不久处的一段旁白,如今再次看到这句话的我,却有另一番感触。

可能是岁月的改变,亦或是我们的心不再那样干净。当初的摇滚乐今天来听已经像莫扎特。

电影也一样。行业领头的好莱坞就正在在面对转型变革的阵痛期。大制片厂模式下的僵化创作,造成大家只能去拍超级英雄这样的电影,没有办法灵活地百花齐放地创作。就包括今年大热的《爱乐之城》,如果放在年代的好莱坞或今天的印度宝莱坞,都只能算完成度及格的中等歌舞片。而今天,它却在奥斯卡上获得了14项提名。

就像音乐行业在走投无路后彻底地消灭了传统唱片,完成了转型一样,电影行业也在被迫做这么痛苦的转型。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但即便如次,我们也不用灰心丧气,毕竟,如今的我们还是能看到像《降临》、《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罗曼蒂克消亡史》等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在捱过这段阵痛期后,相信电影行业也会迎来新的春天。我们还会再次看到像《天鹅绒金矿》、《迷墙》这样,甚至比它们更加优秀的影片。

一定。

lifewassavedbyrockandroll,

lifewassavedbymovie.

(注:文章的四个小标题分别来自摇滚乐队AC/DC、GunsN’Roses、TheBeatles和摇滚歌手DavidBowie曾发行过的专辑的中文译名。)

▲向上滑动

饭团观影

fanfanfilm

文字:陈沐尔

编辑:胡庆轩

校对:刘镒

长按右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dyjjs.com/afhzp/709.html

当前时间: